股票代码:837525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我们关注让出行更便捷的一切,并探索未来的出行可能。

资料下载

X

市场观察 // “旅客互联”,一场刚刚开始的出行变革

人们正在迎来一种新的出行方式,我们把它叫做“旅客互联”。

关于这个概念,人们赋予它的希望是:

旅客自己决定一切,自己体验一切,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时候,才会寻求工作人员的帮助。

话说,这不就是机场里更广义的自助服务吗?

但事实上,这个概念可没那么简单。

 

 

 

一条完整的自助服务链


     

关于“旅客互联”这个概念,一个非官方的解释是:旅客在旅程中,可以与所有利益相关者(航空公司、代理人、机场、零售商)进行随时随地的自助沟通,但在需要帮助的时候,又可以方便地进行实时沟通。

 

举个例子说,就是旅客在抵达候机楼之前即可以收到有关可用泊车位的信息,一到机场就能看到欢迎的资讯,显示到达候机楼门口的时间和安全检查等待的时间。

 

然后,随着旅客的移动,他们的移动设备上会逐步显示出候机厅信息和行走方向,以及在行走过程中旁边零售商的各类优惠活动信息等。

 


有了“旅客互联”,我们未来的旅行,会像哥本哈根机场的这两尊雕像一样悠闲吗?

 

当然,要实现这样的“旅客互联”,一个首要的条件,就是候机楼里自助服务的链条要不断延伸。

 

这样的一个自助服务链条,不仅要有值机、行李托运等环节的自助服务,也要有移民、海关检查等环节的旅客自助。

 

哥本哈根机场就在今年引进了自动化的边境管制技术;罗马菲乌米奇诺机场则已经安装了自动化的边境控制柜,可在60秒内完成护照数据收集,而出入境处工作人员的工作重点则放在了其他领域的管理上。

 

另外,越来越多的机场还在引入新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它可以把自助服务更顺畅地延伸到旅客登机的各个环节。

 

2017年将启用的新加坡樟宜机场新的T4候机楼,就将引入面部识别技术。按照该机场发言人的说法,“新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在值机、移民和登机时进行身份验证,可以提升效率和旅客体验。我们相信这将改变游戏规则。”

 


未来的新加坡T4航站楼,也许将改变机场的游戏规则。

 

此外,自助登机服务也在不断推广,比如在北欧地区就取得了不错进展。

 

可以说,当“旅客互联”真的实现之后,旅客从家中到登上一架飞机,整个过程会看不见一个人,除了空中乘务员之外,但他却会得到越来越贴心的服务。

 

 

一个完整的机场互联生态


 

不过,“旅客互联”可不仅仅是一连串的自助服务这么简单。要让旅客实现更智能的“互联”,还需要整个旅程中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和介入,让整个机场成为相互联动的生态。

 

 

旅客需要一个统一的服务渠道,而不是各种名目繁多的APP。

 

这首先意味着一个重要的环节需要被改变:就是航空公司和机场等利益相关者需要相互合作,为旅客提供一个统一的服务渠道,让旅客在世界的任何一个机场都可以便捷地完成值机手续或接收到需要的讯息,而不是频繁下载各种名目繁多的APP。

 

据说,SITA、ARINC等公司都在推出相应的统一服务渠道,不过谁会最终赢得这个市场,谁又知道呢?

 

除了这个统一的渠道外,机场中各种部门、组织之间的密切合作,也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大多数旅客而言,压力或烦恼可归因于从值机到登机未能顺利运行的整个流程。在安检时排长队,在语言方面的困难或机场指示牌、显示屏不足等,都会让旅客在机场感觉“压力山大”。

 

旅客经常会在机场里觉得“亚历山大”。

 

所以,现在我们需要在统一的服务渠道之外,再打造一个统一的机场系统,让这个系统成为所有数据的汇入点和始发点(就是将数据转化为可操作的信息和决定)。

 

例如,使用这一系统的机场,将能够跟踪、管理和共享实时信息,而通过信息汇总和分享,工作人员将通过在统一渠道中发布有关航班具体变化的通知,引导旅客得到航班实时延误/变更信息。

 

如果有必要,机场还可以通过旅客的移动设备,提醒他们何时应达到某一特定地点;不断跟踪旅客行李,改进中转行李服务;基于实时的需要,重新设计车辆行驶路线等。

 

总之,我们以前在科幻小说中看到的那些稀奇古怪的东西,比如通过生物嵌入式电子设备了解航班信息;通过触摸全息图提供身临其境的免税购物体验;使用面部识别软件加快登机等,在“旅客互联”的模式下,正逐渐成为现实。

 

而“旅客互联”的概念最终希望实现的目标则是:自己决定一切,自己体验一切,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时候,才会寻求工作人员的帮助。